5大亮点看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于2015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完善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博物馆也已日益成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益补充,在知识传播、艺术审美、道德养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实现社会教育均等化、公平化,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需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供给之间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
那么,此次最新出台的《意见》又有哪些亮点呢?
亮点1
从学生群体实际出发
让博物馆学习伴随青少年成长
此次《意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围绕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旨在让博物馆教育服务贯穿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针对课前学习,《意见》明确提出,博物馆需通过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口袋书、动漫等,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针对课中学习,《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
针对课后学习,《意见》明确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实现博物馆教育进校园的常态化发展。
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联合开展“中国古代科技系列精品课程”
此外,考虑到博物馆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意见》强调各地文物部门要指导博物馆设计适合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利用青少年之家、乡村少年宫等,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博物馆展示教育活动,以便更多青少年有效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促进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世博会博物馆推出《世博小讲堂》系列课程以在线教育形式首先对甘肃甘谷县马窑小学进行在线授课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时的安全问题,此次《意见》明确要求各地中小学、博物馆等要强化博物馆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研究制定安全预案,明确管理职责和岗位要求。要开展师生行前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博物馆要针对中小学生实际,开展教育人员安全培训,加强场馆内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亮点2
鼓励多方力量参与资源开发
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动员馆内策展、文保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定期组织馆长讲解、专家导赏,以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四个一”校外教育工程活动
在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的同时,《意见》进一步强调博物馆与学校应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对方需求共同发力,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其中,在在开发课程方面,博物馆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学校则要在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地教育、文物部门在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的同时,要将博物馆教育相关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并支持高等学校发展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教育相关方向的人才培养,及时满足博物馆教育人才需求。
北京八中初中部与首都博物馆共同开展的“北京城中轴线和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专题系列课程
亮点3
对博物馆研学提出指向性要求
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
此次《意见》对于博物馆研学活动的主题进行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为主题,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同时,《意见》强调博物馆研学活动要注重分龄设计,小学阶段要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让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和有关背景;初中阶段要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高中阶段要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深入思考。
山西博物院“魅力古建趣游学”青少年研学项目
在博物馆研学旅行相关标准尚未出台的前提下,《意见》中的指向性要求,对于博物馆开发研学路线和课程有着指导性作用。
亮点4
强调优秀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博物馆教育品牌建设
2017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国家文物局会同教育部将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列入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为进一步提升基地建设,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加强对文博单位中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此外,《意见》鼓励省级教育部门和文物部门加强联动,共同认定一批省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单位,推介一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通过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推介活动,鼓励各地中小学校和博物馆联合开展“六个一”活动,围绕一个中小学教育主题、策划一系列原创展览、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设计一系列教育课程、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建立一个优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
亮点5
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
为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此次《意见》强调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将利用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摆在工作重要位置,并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保障,支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单位建设、教育课程研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师资培训、教育空间及设施设备提升改造。与此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效果评,各地文物部门要将其纳入博物馆定级评估、运行评估、免费开放绩效考评等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共同探索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模式。
总体而言,此次印发的最新《意见》更加强调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青少年成长需求、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衔接,更加明确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各自在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更加突出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互补和有机融合,对于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顾往期精彩
黄河沿线24家博物馆亮相中原文博会,正式发布《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鹤壁)宣言》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意见》全文